笼子寻鸟
2025-09-14 06:55:22

最近在重读卡夫卡,我发现卡夫卡“一个笼子去寻找一只鸟”这一介于警句和童话之间的论述也帮助了我部分理解那著名的《在法的门前》,“一个笼子去寻找一只鸟”很短,反而可以帮助发现卡夫卡的“手法”,然后再用于其他作品的分析。

具体来说,这两者都是一种对于经过对常识的否定与倒置之后的产物。先看“一个笼子去寻找一只鸟”,可以这么分析:

  • 常识上来说,鸟不会喜欢笼子,鸟应该是会躲避笼子,所以鸟不会寻找笼子
  • 否定,变为:鸟会去寻找笼子,不再是躲避,而是寻求
  • 倒置,变为:笼子去寻找鸟,这里卡夫卡颠倒了主客体,笼子作为无机物成了主动方拥有了能动性,鸟反而成了被动方

当然这个顺序不是思考的顺序,只是为了叙述方便而已。这么一改,读起来就像是笼子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压制鸟的自由(可以结合“鸟”很可能就是卡夫卡的自我形象的标志继续分析)。

“谁去寻求,就有所发现”,经过卡夫卡的变换,就会变成:“谁去寻求,却发现不了,而谁不去寻求,却会被发现”。《在法的门前》细细拆解也是如此:

  • 常识上来说,法应该向任何人开放,法律之门是被动的、向所有人开放的,人是主动的那方,守门人也应该是服务方,我们可以说是:乡下人可以进入那个只为他开的法律之门
  • 否定,乡下人基于法是普适的这一信念而等待,结果发现这扇法律之门只为他而开,法的普适性被否定了;当然剧情上也是否定,守门人否定了乡下人进门的请求:“有可能,但不是现在”
  • 倒置,包括能动性的倒置,本来是主动寻求者的乡下人变成了被动的等待方,被守门人威胁,等待守门人的允许,守门人却仿佛成了一切的主宰力量;以及目的的倒置:大门的本意是让人进入,但实际上则将人永远排除在外

当然这样的拆解总是不尽如人意的,也不免有强行解释之嫌。因为卡夫卡的思维不是那么的逻辑思维,而是一种偏向神话的、图像的思维,不过能尽量捕捉一些卡夫卡的思维方式也够了。卡夫卡笔下的桑丘也是如此,这篇小说全文如下:

桑丘·潘沙——他倒是从来没有为此吹嘘过——由于长年累月从晚上到深夜与许多游侠小说和绿林好汉故事为伴,竟然能够把他的魔鬼——他后来为他取名堂吉诃德——的注意力从他的身上转移掉,魔鬼因而毫无顾忌地在外头做了许多疯狂的事,不过因为缺乏一个预定的对象——这对象原该是桑丘·潘沙——,他的狂妄行为并未伤害到什么人,而桑丘·潘沙这个自由人,或许是出于责任感,平静地跟着他东征西战,从而得着很多娱乐,而且还从中受益匪浅,直到他死。

也能同样发现相同的机制,伟大的英雄主义就这么被消解了。


PS, 我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多写作,vibe writing起来,写作能让我的脑子更清楚,所以我要放弃完美焦虑,多写作!

Prev
2025-09-14 06:55:22